《史记》中记载了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,周武王率领三百乘战车、三千精锐虎贲和四万五千名经过严格训练的甲士,决定东征纣王。与此同时,商纣王听闻武王来袭,急忙调动了七十万大军准备抵挡。然而,关于纣王出兵七十万的说法,现在许多专家认为这个数字并不准确,更可能的情况是在十七万左右。古代对于军事人数的统计常常存在误差,此事至今依然是一个未解之谜。不过,在不平等兵力的对抗中,少数胜于多数的可能性依然存在。
众所周知,这场战斗的最终胜利者是武王姬发。但面对如此悬殊的兵力,武王究竟是如何赢得胜利的呢?在这场战斗之前,周武王曾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阅兵仪式,八百诸侯齐聚于孟津。然而,尽管召集了众多力量,周武王却没有立即出兵,而是对诸侯说:“纣王尚未失去天命,我们不应进攻。”
那么,武王在等待什么呢?他在等待的是纣王继续暴虐以致于失去民心,正所谓“得民心者得天下”,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。果然,在武王侥幸等待了两年后,他的耐心得到了回报,便得知了纣王的残暴行为日渐严重,甚至杀掉了王子比干,并囚禁了忠臣箕子。太师疵和少师彊更是携乐器奔跑逃回周国。
展开剩余58%其中比干的被杀尤为重要。比干是商王文丁的儿子,商王帝乙的弟弟,也是商纣王帝辛的叔父,是殷商王室中的重臣,他忠诚而尽职,深受百姓和官员的爱戴。这样一位久负盛名的忠臣竟然遭到了杀戮,这对于其他大臣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心理打击。因此,当武王听闻这个消息时不禁欢欣鼓舞,立即召集诸侯,宣称纣王已经抛弃了自己的亲族,丧失了天命,自己将替天行道,开始讨伐纣王的行动。这一次的集结,是真正的反抗纣王之战。
在战争爆发之际,周武王带领战车和士兵们马不停蹄地冲入了商纣的军队之中。尽管纣王的军队人数众多,但他们的士气低落,心中无战意,反而期待武王攻上来,便趁机投向了姬发一方。就这样,一波接着一波,越来越多的商军士兵迅速倒戈加入到周军的队伍,胜利的局势迅速从一边倒向了另一边,纵使纣王的军队数量众多,最终还是纷纷溃散。
商朝作为一个奴隶制王朝,其军队里早已知晓身处困境,前线士兵多为炮灰,士气自然低落。所以,谁愿意冲锋陷阵?尽管他们后方的精锐仍向着纣王,但这已不再重要。随着周军人数的不断增加,战斗力的增强,纣军力逐渐削弱,最终走向灭亡。
历史上因为失去民心而覆灭的朝代还有很多,例如秦朝的秦二世时期,诸侯则纷纷联合攻击,迅速将秦国铲除。这一切都验证了“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”的道理。在历史的长河中,士气与民心的力量往往会成为决定王朝兴衰的重要因素。
发布于:天津市景盛网-配资公司排行口碑-配资炒股平台官方网站-10倍杠杆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