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大良造”这一官职和爵位,大家一定不陌生。它在秦国历史上,特别是在商鞅变法后,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政治象征。许多杰出人物都曾担任过这个职位。那么,这个职位到底在秦国的爵位体系中占据了什么样的地位呢?
首先,在了解“大良造”的地位之前,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商鞅变法之前秦国的官职和爵位制度。在商鞅变法之前,秦国的官职体系和楚国的类似,采用了一种独特的“庶长制”制度。秦国的庶长分为四种:大庶长、左庶长、右庶长、驷车庶长。大庶长是百官之首,相当于后来的宰相或国王的辅佐者;右庶长负责王族事务,相当于王族的最高大臣;左庶长虽然是王族大臣的副职,但也相当于一个重要的职位,通常由非王族的大臣担任;驷车庶长则专门管理王族事务,类似于后来的宗正寺。三位庶长必须由王族担任,只有左庶长这个职位可以由非王族的大臣担任。商鞅便是在担任左庶长期间,主持了有名的变法。
庶长制在秦国的早期,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,帮助秦国增强了国力。然而,这种制度也带来了很多问题,尤其是影响了君主的集中权力,甚至有一度导致了秦献公被迫离开秦国,秦孝公继位后才逐渐改变。为了加强中央集权,商鞅在变法时就通过“十七级爵制”将庶长的实权削弱,并赋予其军功爵位的象征意义。这样,庶长制被虚化,而大良造成为新的最高爵位。
展开剩余66%至于大良造的含义,它不仅仅是一个名义上的爵位,还是秦国百官之首,实权异常强大,相当于后来的相国或上将军。商鞅通过这一制度改革,极大地加强了秦国君主的权力,同时为后来的秦统一六国铺平了道路。那么在秦国历史上,曾有哪些知名人物担任过大良造这一职务呢?
商鞅:秦国的首任大良造,法治变革的奠基人
商鞅,原名公孙衍,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法家政治家、改革家,卫国人。他早年在魏国担任中庶子,但由于没有得到魏惠文王的重用,便选择离开魏国,前往秦国。秦孝公非常看重商鞅的才干,接纳了他,并赋予他改革的重任。商鞅与秦孝公联手,实施了深刻的变法改革,涉及了军事、税收、土地制度、军功爵位等方方面面,确立了法治国家的基础。在商鞅的领导下,秦国逐步富强,为最终的统一奠定了基础。公元前338年,秦孝公去世,秦惠文王继位不久后,由于商鞅权力过大,秦国内部守旧贵族的反感加剧,最终商鞅被诬告谋反,身死。
白起:不败战神,秦国的帝国建立者
白起,秦国著名的军事家,因其非凡的军事才华被誉为“战神”。他曾在伊阙之战中以少胜多,歼灭了韩魏联军,使得秦国在东进的道路上没有遇到强有力的对手。白起不仅在伊阙大捷中立下赫赫战功,后续的鄢郢之战、华阳之战、长平之战等也都取得了大胜,为秦国的统一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然而,白起也因得罪了应侯范雎,在后期失去了秦国的宠信,最终被秦昭襄王削职,并最终在自杀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。
公孙衍:魏国的弃子,秦国的英雄
公孙衍,这个名字在秦国历史中充满戏剧性。他原本是魏国的高官“犀首”,但因未被重用,离开魏国来到秦国,成为秦国第二任大良造,负责军政大权。公孙衍在公元前330年领导秦国打败了魏国,在河西之战中大败魏军,收复了河西,为秦国洗清了与魏国的恩怨。战后,魏国主动求和,割地赔款,秦国的地位更为稳固。尽管公孙衍的离开令秦国损失了一位重要将领,但他为秦国的崛起立下了赫赫战功。
这三位大良造,分别代表了秦国历史上军事、政治、法治等多个方面的卓越贡献。商鞅、白起、以及公孙衍,他们不仅仅是历史中的人物,更是秦国强盛与崛起的关键推手。
发布于:天津市景盛网-配资公司排行口碑-配资炒股平台官方网站-10倍杠杆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